骨干展风采,引领促成长——乐山外国语学校初中学科示范课展示交流活动
2024年10月21日—10月23日,乐山外国语学校初中学科示范课展示交流活动在讲学厅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搭建教学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调动全校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探索、实践学科教学课型。
本次活动是我校教学研究和课堂改革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位初中各学科优秀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分别做了精彩的教学展示。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品味散文故乡的韵味,数学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英语老师培养学生英语表达思维的能力,物理老师带着同学们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化学老师展现水的净化,历史政治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视野,以法治的眼光看待世界,地理老师带来了特色民居,生物老师带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堂课都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
语文展示课——文学的魅力
语文组的江红老师以“忆少年 品流年”为题,带领学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儿时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江老师的课堂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初中生对未来学习的期盼为切入点,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小组探究,品味幼时鲁迅在三味书屋中的涩与趣。引导学生在品味中体会鲁迅文章中饱含的深切感激。在经年后,回首,便明白了人生成长的意义。整堂公开课,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拉近了文学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了文学巨匠与青春少年的距离。
数学展示课——思维的乐趣
数学课堂上,张晓绯老师由浅入深的讲解四则运算,以别样的视角启发学生区分运算的顺序。张老师设置了丰富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通过探索数学问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展示课受到了广泛好评,许多教师表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英语展示课——语言的世界
英语课堂上,在詹丽老师精心设计的八年级上册“M6U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一课中,她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引领学生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语篇探索之旅。詹老师巧妙的从“what-why-how”三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不仅精准剖析了大熊猫的珍稀现状、独特生活习性及生存挑战,还深入阐述了我国政府为保护这一国宝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有效激发了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共鸣与责任感,倡导了全球视野下的生态关怀。课堂上,詹老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详细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使命与成就,让学生深刻理解到环保组织在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詹老师巧妙融入了高阶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食物链的奥秘,促使学生从生态系统平衡的宏观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教学过程中,詹老师充分展现了其在阅读策略指导上的深厚功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skimming和scanning技巧,高效提取信息,完成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实现了从浅层阅读向深度理解的飞跃。这种策略性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詹老师的这堂课是一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情感教育与理性思考相融的典范,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教学艺术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物理展示课——揭开物态变化奥秘
物理组的杨敏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美食中的物态变化”的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公开课。这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融合了美术、生物知识,让学生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杨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4个不同的实验,分别是做刨冰、炒酸奶、做养生茶、煮小汤圆。通过四个实验生动地展示了物态变化的奇妙过程。课堂上,杨老师带着同学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再给予15分钟时间给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引导学生们观察、思考和探讨美食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小组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美食,课下将物理课制作的美食分享给观摩课堂的老师们。
这堂生动有趣的跨学科实践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生活技能,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态变化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随后,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围绕美食中的物态变化展开讨论。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堂公开课,不仅学到了有趣的物理知识,还对生活中的美食有了更深的认识。有的学生表示:“以前只知道吃刨冰和小汤圆,现在才发现这些美食中蕴含着这么多的物理知识。”还有的学生表示:“以后在制作美食时,会更加注意物态变化的影响,让美食更加美味。”为了检验学生们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杨老师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例如,他让学生们描述一些常见的美食在不同温度下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美食口感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这些互动环节,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化学展示课——水的净化
青春靓丽的化学新秀朱立老师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展示课《水的净化》。朱老师以课标为根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展示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实验探究课。本节课以自来水的净化流程为主体内容,朱老师勇于让孩子们试错,在未讲解操作要点的情况下,安排了学生动手进行过滤的实验操作,让他们尽情的发挥,大胆的尝试,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朱老师总结出操作的要点,梳理出知识脉络,孩子们体验感满满,收获颇多,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协作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本节课还安排了课外查阅资料,自制净水器的环节展示,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体现了学科的育人要求,转变了学生们学习的方式。
道法展示课——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廖艳老师的课程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视角制定学习目标,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本课中采用议题式教学,遵循“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以《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之乐山数字乡村建设为总议题,下设当好乡村振兴“宣传员”、“调查员”、“勤务员”三个子议题,带领学生探究网络为乡村绘就一条怎样的振兴之路?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以乡村振兴推荐官为导入、乐山本土素材为依托,创设“峨眉山市战斗村”、“峨眉雪芽开园采摘活动”等真情境设问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问卷调查、亲身体验直播带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究网络不仅丰富日常生活,而且推动社会进步。
整堂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演进过程为载体,以学生的互动探究为引擎,调动学生的兴趣、捕捉学生亮点,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教学内容,促使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在活动体验中得到落实,获得听课教师高度赞赏。
历史课堂——时光的足迹
上课伊始,邓汉军老师用师生合唱《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激情。在导入部分,解读《大风歌》,自然引入本课课题——《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邓老师将本课内容巧妙设计为4个部分:1.汉并天下存忧思,讲授了楚汉之争和西汉建立的史实;2.休养生息安天下,这是本课的重难点,邓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原因、措施及影响,充分体现历史学科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3.文景之治促盛世,文景两帝继承和发展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大一统的出现奠定基础;4.探汉之兴启余思,得出史论——得民心者得天下。整堂课教学秩序井然,学生全程热情参与课堂,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寻找答案,小组讨论积极,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观摩完整节课,各位老师受益匪浅,对邓老师的课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邓老师的课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生物课堂——生命的奥秘
王丽芸老师运用大情境教学与任务驱动法,成功地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这堂课以“学为中心”,通过导学案精心设计多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取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讨论,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解决问题,这种互动式学习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地理展示课——地球与生活的智慧
鲜佳桦老师在地理公开课上带领学生探索了中国传统民居与气候的密切联系。通过《大鱼海棠》动画和拼图活动,学生们观察并分析了竹楼、土楼等民居如何适应不同气候。在鲜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小组讨论,记录并分析了民居特征与气候的关系。学生们在气候类型图上展示了不同民居,并根据其结构分析了气候,将民居图片贴到了对应的气候类型上,并详细说明了分析过程。这堂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次示范课展示交流活动,既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教学、教研实力,又为全体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实践与反思相结合,不仅优化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今后,乐山外国语学校将继续通过优质课、汇报课、观摩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实践水平,提高教研质量。
组稿:李亚鑫
摄影:各学科组
初审:杨敏
终审:田华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