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外国语学校 欢迎您!

成都适无虞,今我归草堂 初一(3)班 吴婕妤 指导教师 郭宏

来源: 作者: 2024-06-15 0
分享链接:

成都适无虞,今我归草堂

初一(3)班  吴婕妤   指导教师 郭宏

炎夏的日头下,研学旅行的队伍浩浩荡荡,那扇向杜甫草堂敞开的门,无声地让我纳入了满园的诗意与静美。

正门,是一幢灰瓦白墙、红梁朱门的房屋式建筑,古铜色的巨大匾额上,题写着由清代果亲王亲笔书写的“草堂”两个恢宏大字。两旁的柱子上,刻写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对联。整个结构简约大气,却又不失高贵典雅。

顺着砖石铺成的通道,我们来到了大廨这时,一尊杜甫的跪坐铜像矗立眼前。他眉毛微垂,目光深邃,面容清瘦而凝重。他一生不追求钟鼓馔玉,荣华富贵,只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自己如椽巨笔写尽了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万千。

接着,经过诗史堂和工部祠,沿着林木幽深,曲水环绕的小径,一路上享受着仰粘轻粉,鱼吞池水,鸟叫雀鸣,绿草如茵,一派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悠闲与散漫,我们便来到了杜甫曾经寓居过的茅屋前。

这是一处川西常见的独居院落,茅屋前后的园圃里,栽种着些许中草药。茅屋内,客厅与卧室隔断,书桌立于客厅内,竹床干净整洁,厨房里的灶台依旧,桌椅摆放整齐,似乎让人闻到了杜甫生活里的烟火味。茅屋的简陋掩盖不住当时的书香气息,恍然间又使人触摸到了世人追随诗人的印记。茅草盖顶,穿斗搭柱,土灰抹墙,整个茅屋略显几分清苦与贫寒,但这对于杜甫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他在这儿且吃且睡,与老妻月下对棋,同朋友花前品酒,清风朗日,采风踩青,作诗赏茶,不亦乐乎!虽说清贫,但在那动荡不安的世道,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成了杜甫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暂时结束了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迷离与艰辛。

伫立园中,我好像看到了杜甫倚望着破碎的山河,皱着眉头,独自叹息。他心系着天下百姓,疾人民之疾苦,叹世事之无常,即使自己的茅屋破烂漏雨也毫不在乎。面对山河满目疮痍,怎能不触动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敏感的心弦哀自己的无能为力,叹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凄苦,为我们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内心的的酸楚,让人为之感叹!

在草堂一旁,两道红墙簇拥着一条长长的花径映入眼帘的是最后一个景点——浣花。祠堂的内庭里,塑着一个古代女子的像。塑像前,并没有人焚香祭拜,也没有多少人询问她是谁就匆匆离去。与热闹的茅屋旧居相比,这里似乎冷清寂寥许多。听讲解员,祠中的塑像叫浣花夫人,又称冀国夫人,是一位曾经拯救过数十万成都百姓生命的传奇女性。为了感恩浣花夫人,人们在浣花溪畔建起了祠堂供奉她。在历史上,浣花祠一年四季,香火鼎盛;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顿时,巾帼不让须眉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对杜甫草堂的喜欢也就一点点真实起来。

离开草堂,我心中感慨万分。历代无数名人流连于杜甫草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无处不在的诗词楹联,刻在木板上、石碑上、屋檐上,这些文字似乎在风中翩然舞动。

这片文学圣地的洗礼,让一个陌生的过客心潮起伏。

 

 

吴婕妤,女,13岁,就读于乐山外国语学校初一3班。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钟情阅读和写作,兴趣广泛,全面发展。

1.jpg